今天是:11111
站内信息搜索:
佛山人社: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表单位:市人社局     发表时间:2016-11-30 14:44    
分享至: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步迈进的重要时期。我市将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功能优化提升、民生改善和权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围绕这个发展主线,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的成绩和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引领,围绕“民富市强、幸福佛山”总目标,实现了就业创业新的增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5.9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61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7.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

   ——大力营造鼓励创业环境,创业活力得到激发和释放。建成创业孵化基地21个;促进创业3.35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6.6万人;充分就业社区和行政村分别达到404个和325个,分别占社区总数的98%和行政村总数的99%。

   2.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工作体系运行顺畅,基金运行能力增强。全市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达到351.1万人、277.7万人、214.6万人、218.5万人、22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6万人、207万人,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8%。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和年度内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有所提高,医疗保险水平进一步提高。

  3.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达到203.19万人次,创业培训1.5万人,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24.26万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惠及约15万人;技工院校在校生发展到1.5万人;25家知名企业(协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达到44家,完成鉴定51.07万人次,鉴定工种100个。

   4.创新驱动引领人才战略,人才高地基础更加坚实

   ——深入推动“产城人融合”战略布局。人才总量138.2万人,保持约7%的增长;人才队伍结构继续优化,业技术人才占比35.8%,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比为24.5%,技能人才占比47.9%,党政人才占比为2.9%,社会工作人才占比0.1%,农村实用人才占比3%;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1.05%,研究生学历人才占比1.14%、高级职称占比5.21%、高技能人才占比15%;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1名、省级领军人才2名,国家级人才团队21个、省级创新创业团队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达到59家。

   (二)“十二五”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促进就业创业的扩大和突破,形成融合共进新局面

   ——稳健实施促进就业战略和政策,就业工作基础更加坚实。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支持就业和保障就业的政策措施,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有效。在2011年度全省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省政府在全省给予我市通报表扬。

   ——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其信息网络。建成32个镇级、737个社区(村)级基层服务机构;15分钟服务圈基本建成。在全省率先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深化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社区(村)的就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发展势头良好。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晋升为“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成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共建的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成为全国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2013年,我市在入选首批全国百强职业培训城市;在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目标责任考评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省政府在全省给予我市通报表扬。

   ——不断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了与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佛山泛家居电商创意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合作,推进和共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各区均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成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

   ——区域合作交流更加深入,广佛同城化迈出新步伐。与外地职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拓展促进就业的新渠道。2015年开展的“春风行动”、“南粤春暖行动”,异地务工人员进场求职45.07万人次;实现了“天天有招聘会”;全面启动就业援疆工作,60名新疆籍劳动者在南海顺利就业。进一步加强广佛肇的人才与就业合作,与省内外多个城市的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大学生就业市场不断扩大。

   ——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职业激励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补贴制度,形成内培和外培紧密结合的格局。完善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和鉴定。全国首批内衣高级工职业资格在南海区产生,填补国内内衣行业职业鉴定标准的空白。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完成三届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显现出更佳的激励作用。

   2.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力度增强,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

   ——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合并城居保与新农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并增设城乡居保丧葬补助费项目。加大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企业职工参保率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探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比例与CPI适度挂钩机制,按计划调整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建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津贴,强化了“多缴多得”的参保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取得重大进展。完善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全市五区全部实现居民门诊医保一卡通出台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药品目录,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提高了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深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出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结算管理办法,启动单病种付费结算试点工作。解决了职工跨区门诊待遇享受问题。加强与广州医保合作,社保流动适应性增强。

   ——失业保险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保障功能不断加强。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的建设工作取得预期效果,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实施新的《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统一了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的失业保险的缴费和待遇类型,增加了对求职、生育、稳定就业、自主创业、职业技能鉴定等事项待遇。将失业金签收和其他7项社保业务延伸至村居办理。加强广佛肇失业保障联动机制,广佛肇三市失业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移。集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体系更完备。

   ——工伤保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工伤补偿、预防和康复能力增强。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覆盖网。调整工伤伤残津贴,较大幅度提高了伤残人均保障标准。增加了多种高危险性致病原的检查工作,并对全市该类参保职工提供免费的职业健康体检。开展“工伤预防三年升级”专项活动,实现动态监控、个性服务。改革和完善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推行先行支付受理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实现了工伤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出台了《佛山市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将生育津贴纳入社保范围,并制定职工生育保险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使生育保险体系、标准、范围更具有保障功能。

   3.人才强市战略任务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实力增强

   ——通过完善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加大引育人才的力度。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博士后工作扶持力度、科技创新团队资助、创新领军人才选拔认定、创业领军人才选拔认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市级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招聘会、项目对接洽谈会、高端人才交流洽谈会,广泛宣传佛山的人才理念和政策,打造佛山人才高地形象。

   ——加大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结合中德工业服务区、南洋研究院等协同开展合作平台建设,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专家学者。选拔和认定了两届创新领军人才、三届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并加大扶持和奖励力度。各区不断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其中南海区认定评定高层次人才51名,顺德区评选出14名突出贡献人才和5个突出贡献团队,三水区认定高层次人才20名。市政府顾问团专家队伍发展势头良好,成功完成数十项顾问团研究课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人选的选拔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影响力持续增强。继续发动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国家批准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9个,扩大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覆盖面。不断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2012年以前成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评估工作。顺利举办全国博交会,博交会获国家人社部批复同意永久落户佛山。

   ——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创建更多的为人才发挥才智的科研工作站、工作室、实验室、论坛等平台,为人才提供的改善工作条件、安居落户、子女就学等服务更加细致周到。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人事考评管理,面试工作实行考生全员异地交流和考官部分异地交流的双交流制度。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4年实现“考场零雷同”的考区,获省通报表扬。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工作保持“零事故”,录用人员的质量逐年提高。

   ——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流程,完成了部分中级评委会委托由区组织评审工作加强和完善了评委专家库建设。顺利完成了省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中小学教师评聘体系更加合理,“高职低聘”问题逐步解决。

   ——公务员管理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队伍建设增加活力。强化公务员诚信、职业道德、安全监管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公务员聘任制和分类管理试点工作稳慎有序推进,顺德区不断完善聘任制公务员的日常管理制度,南海区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获省批复并开始实施。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和有基层经历人员中选拔公职人员。顺利完成第三届广佛公务员挂职交流活动,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公务员跨区域、跨部门、跨级别、跨体制交流挂职培训。推行“量化评价、注重平时”的公务员考核新模式。试行公务员岗位责任制,有序稳步推进相关的市直单位的试点工作。军转安置工作,探索采用考试安置与考核相结合的做法,提高了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备。出台了市直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组织公开招聘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市直属学校公开招聘教师工作的意见,强化招聘的规范管理。实施并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岗位设置和聘用改革、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改革。

   5.法治环境建设水平提高,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推动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3%。制定并实施了我市超比例使用劳务派遣工的企业调整用工方案备案办法。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工程,共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点46个,涉及企业4570家、职工53.92万人。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对75317家用人单位依法进行检查,共处理劳动监察违法案件19480宗。全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各类仲裁案件48405宗,调解各类争议案件57985宗。

   (三)“十三五”赖以发展的基础

   1.完成预定目标,显示较强发展实力

   一是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增量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并保持每年的新增数量为8万以上,显示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的实力。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比约为1:5,说明创业促进就业所具有的实力。三是连续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显示出失业控制的实力。四是人才规模增长势头强劲,全市人才总量增长超额完成“十二五”的目标值约20万,说明人才吸纳和集聚的实力增强。

   2.积极适应发展需要,发展能力增强

   一是通过深化创业就业合作、强化市场机制、增强培训体系功能等方法,使得发展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增强。二是社会保障能力的建设成效显著,表现为五大险种的覆盖面和参保人数都持续扩大,社会保障统筹水平比较高。三是不断强化就业帮扶服务、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创业扶持贷款服务、就业失业登记和发放补贴服务、社会保险办理服务等等,大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全省首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3.不断加强载体建设,发展平台更坚实

   一是在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上顺利推进。15分钟服务圈基本建成,社保卡系统、网络发布办事系统、微信推送系统、居民门诊医保“一卡通”等建设工作顺利,提升了服务效率。二是健全了促进充分就业基层工作平台,完善了社会组织促进充分就业工作机制。创业孵化基地、职业培训基地、企业培训学校的建设力度和数量增加。三是在人才发展的载体建设上更加多样化。院士工作室、名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德国高级专家工作站、技师工作站等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4. 全面优化政策体系,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科学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和制度,涵盖了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全部领域。通过政策制定和修订,建章立制,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为今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引。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各种宏观调控、微观指导的政策手段更加完备,使用的机制更加健全有效。

   5.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大胆开展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人才引育机制、公共服务机制、就业分类引导机制、社保合作机制、人才和就业区域合作机制、重大贡献人才选拔和认定机制、各类补贴申请和发放机制、退休金与CPI挂钩机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等。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上,显示出以问题为导向、增强灵活性和提升效率的特点,改善了制度运行环境,为发展增添新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科学发展,必须客观和准确地把握和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认识和分析发展面临的重大形势,通过把脉形势变化,开展规划布局,使得各项事业发展保持良好的趋势。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的制约性问题

  目前我市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将呈现出加剧的态势,人力资源供需缺口问题依然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情况长期存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水平提高比较缓慢,其中企业自主培训仍旧是培训体系发展的短板,整体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匹配度不够高,在教育培训的人员数量上和技能素质上很难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就业质量提高缓慢。

   2.人才资源的不平衡问题

   人才市场供需脱节和人才供求结构失衡问题明显,制约了企业创造力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不平衡,高层次人才引育的数量依然偏少,其中领军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更加难求;技能人才数量仍然不足,尤其高技能人才较少,影响企业竞争力。人才在地区、产业、城乡分布上不平衡,不能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布局需要。

   3.发展的新动力不足问题

   现有的人才政策制度、激励机制、发展条件、管理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创业发展需要,创新创业发展的环境需要加快改善和优化。创业工作在孵化基地建设、政策配套、便利化服务等方面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创业的带动力还不够强。与区外的就业和人才合作范围和深度有限,海外的引才引智的数量和水平还不高。人才流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力比较弱,急需人才和专门人才引进难,新领域和新业态的人才聚集所产生的新动力不足。

   4.服务体系建设薄弱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备高效,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便利化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不够完善,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的机制不够不完善,服务人员能力不足,信息系统不够完备。公共服务均等化仍需加强,服务便利化还不够充分,服务体系规范化和整合有待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数据信息资源建设滞后,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化、即时化管理以及衔接不适应工作需要,影响了信息服务的功能发挥。

   5.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脆弱问题

   一些就业灵活的服务行业企业、小微企业在合同签订上存在滞后或不规范问题,对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带来隐患。存在着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不够健全,规范化和程序化不到位问题。因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搬迁、企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一些企业原有稳定的劳资关系受到影响,大型企业集体劳资纠纷呈现多发态势,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经营困难或关停所引发的劳资纠纷直接影响局势稳定。

   (二)面临的重大形势

   1.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紧迫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新常态,“三期”叠加的形势将会复杂多变。在国家大的宏观背景下,我市经济从高速增长转成中高速增长,就业供求的结构性失衡状态会经常发生,保增长和稳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十三五”时期的增长是调结构、转方式条件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吸纳就业的方式和要求上与过去不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从而增加岗位需求,有利于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同时也会实现新的就业,产生人才和就业正效应。另一方面,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导致就业人员流动的规模和频次增加,引发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再就业难的问题,社会保障工作的压力会增大。

   2.创新驱动战略形成新挑战和考验

   我市要实现“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然要转换发展方式和增强发展新动力。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核心在于各种创新实践取得成果。一是佛山城市发展新定位的考验。佛山要打造成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广东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龙头城市,创新驱动先锋城市、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范城市、产业金融中心城市、制造业服务化领头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城市,体制机制改革前沿城市,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形成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出新需求和创造出新供给,对把握新发展的人力资源供求平衡形成新的考验,对就业和创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产业转型升级考验。以《佛山智造2025》、《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为主要标志的产业转型升级将实现实质性突破,产业转型将形成新的格局和态势,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形成新动力、开拓新领域、获得新成果。

   3.保障民生和增进福祉的要求更高

   “十三五”时期,我市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成为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城市,对保障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就必须在构建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和工作体系上,在创新普惠和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和机制上,在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全覆盖上,在打造雄厚的佛山人才高地实力上,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切实保障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

   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坚持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在“十三五”规划上的引领功能,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努力全面实现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全面落实佛山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为根本,以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落实“公平人社、创新人社、协调人社、法治人社、数字人社、清廉人社”的发展定位,配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着力推进创新,增强发展新动力,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佛山市“十三五”各项目标和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将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努力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积极为群众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共享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

   2.坚持充分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的原则

   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公平就业和充分就业。及时准确把握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就业增长。统筹兼顾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的关系,促进就业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就业质量,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完善扶持就业创业的政策,促进和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3.坚持改革创新,敢于引领和突破的原则

   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脉搏。解放思想,以敢于改革的勇气,提升善于改革、成功改革的能力,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深层矛盾和各种障碍。通过加大改革力度,突破已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约因素,不断破解影响民生福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对于新的领域要加大探索力度,先行先试,用成功的经验和典型去引领发展。

   4.坚持引育结合,构筑佛山人才高地的原则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和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引育要瞄准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加强人才的后备力量建设,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发展模式,提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完善和优化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筑起佛山人才高地。

   5.坚持能力建设,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的原则

   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重点提高把握发展大局的能力、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善成改革创新的能力、破解难题和攻坚克难的能力、贴心周到服务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等等。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公共服务的普及化水平,实现便利、高效、优质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

     (三)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打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服务创新,让创新贯穿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始终。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实现就业和人才优先发展与其他业务发展之间的协调,有效把握硬件投入与队伍能力建设之间的协调,促进完成发展目标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之间的协调。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优化行政服务业务流程,扩大全流程网上办理业务范围,打造绿色高效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环境。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开放的胸怀和工作布局广纳海内外贤才志士,实现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与产业、城市发展相互促进。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全市劳动者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主要目标

   1.就业创业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到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开展创业培训2.5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万人;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促进创业4万人,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

   2.社会保障目标

   继续扩大参保范围和人数,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基本医疗参保522万人、失业参保284.3万人 、工伤参保233.1万人 、生育参保256万人;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以上,大病保险二次报销50%以上。继续实施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调整政策。实现全市常住人口社会保障卡持卡全覆盖。

   3.人才发展目标

   适应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高地建设实现新进展。到202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72.63万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党政人才2.38万人、经营管理人才29.9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3.83万人、技能人才78.38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8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8.07万人。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才129.06万人、研究生学历人才4.57万人;高级职称人才2.69万人;高技能人才21万人。人才布局更加适应产业发展,人才效能水平进一步提升。继续加大人才发展载体建设力度,博士后站80个,力争引进1020 个创新科研团队。

   4.工资收入分配目标

   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在企业工资分配中的决定作用,强化政府、市场和企业在调节工资分配上的协调作用,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5.劳动关系发展目标

   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健全和完善劳动关系矛盾解决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提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强化劳动监督执法效能。到2020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在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到100%。

   四、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充分就业战略,创新就业工作方式

   1.优化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充分就业

   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促进和保障就业、充分就业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积极就业政策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补充方面的功能,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不断繁荣就业市场,努力实现充分和公平就业。一是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尤其要突出政策措施功能。系统梳理和分析现有就业政策,对已经实施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费率调整、技能鉴定补贴等暖企援企的优惠政策,在实施范围、力度、节点、方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二是加强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建设,提升联动机制运行效能。发挥财税、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的协同作用,特别要针对我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需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三是以促进就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适时调低单位社保缴费率,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四是重点关注大学生毕业生群体、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再就业群体、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退役军人等重点就业人群,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完善扶持性就业政策。五是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利用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六是制定和完善促进就业活动项目的支持政策,对举办招聘周活动、招聘专场、网上招聘、微信推送招聘、联合举办招聘、校园招聘、异地招聘等活动,给予便利化政策支持。七是制定和实施稳定和繁荣就业市场指导性工作意见,规范和强化各级就业市场、网上就业市场、就业中介市场的建设,实现就业市场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创建若干个标准化、便利化、信息化的示范性就业市场。

   2.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就业水平

   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就业者素质,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持续就业水平。一是根据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起职业技术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商会、行业协会相结合,校企合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二是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深化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制度。完善培训补贴直接补贴到个人和补助培训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补贴模式。建立结果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评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三是调动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扶持企业、行业组织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办技能大师工作室,参与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四是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加快初级技能等级鉴定步伐,逐步实现初级技能等级鉴定基本覆盖、中高级技能等级鉴定结构化提升。积极探索在技能人才的等级认定和考试方面改革。五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培训学校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范围更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3.激发创业活力,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果

   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发展行动计划。一是积极贯彻和落实《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二是增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将全市创业扶持政策搭建成“1+N”政策体系,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创新实践。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创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创业活动,吸引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创业,积极落实创业资助、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培训(实训)补贴和创业导师交通伙食补贴,提高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补贴的标准,放宽创业者入户、子女入学等条件,发挥好创业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功能。四是支持高校、企业、行业之间的创业联盟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和建立创业学院,不断充实创业导师团队,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创业模式和平台建设,激发各区、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竞赛活动,打造佛山创业大赛品牌活动。五是主动把握佛山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好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各种科技园区建设的条件,建设综合性创业孵化(实训)示范基地或者功能区,扩大大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数量,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消除创业企业登记注册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吸纳更多的创业企业进驻基地或创业功能区,从而带动就业增长。六是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解决创业者资金不足的作用,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七是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争取建成“互联网+”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使创新创业达到更高水平。

   4.深化区域之间合作,促进供求平衡增长

   打破地区限制,不断拓展就业供求空间,深化区域间的合作,扩展合作的范围,创新合作的方式,解决招工难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一是依托和适应广佛同城、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珠江西岸经济带、泛珠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深化与这些区域中城市的人力资源合作,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劳务和人才招聘、培训等等提供便利。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高中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项目合作,进行人员培训和用工招聘。三是积极组织区内企事业单位赴外地开展招聘工作,吸引劳动力和人才供给丰富的县区和城市的机构到佛山开展就业推介活动,加大企业在就业季的推介和宣传力度,扩大佛山在合作区域的影响力。四是积极探索与合作的地区、城市、县区联合打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联盟,扩大战略合作,实现就业资源、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的互利共享。五是制定和实施就业合作为核心的精准扶贫计划,通过开展与对口扶贫地区共同实施精准技能扶贫对接、就业培训、家门口就业、企业帮扶就业等措施,积极做好就业扶贫、就业援疆工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援助制度,实行专项就业扶贫,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和兜底性保障措施扶贫,促进相关的就业合作。

   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便利化、均等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充分保障,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优化壮大,促进人力资源开发配置和服务就业能力明显提升。一是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完善人力资源服务链,在中心城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平台,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发挥园区培育、孵化、展示、交易的功能,形成集聚效应,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二是鼓励和支持行业性、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围绕佛山创新城市、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发展战略部署,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形成产业人才信息集散平台。三是加强服务网点、服务大厅、服务窗口等设施体系建设,增强便利化程度,将线下办事体系和线上办事体系有机衔接,促进就业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加快就业信息化和数据化建设,实现就业供求信息的快速推送和处理,建立职业发展、行业发展报告机制,健全就业统计监测和失业预警机制,通过及时高效的监测和预警为就业工作提供更便利有效的指导。五是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全面实现。加强部门间系统数据的对接,通过与社保基金的信息系统、地税系统、工商协同等对接,完善就业数据,提高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各类补贴的发放等工作的效率。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享与公平

   1.主动适应需求变化,促进社会保障新发展

   坚持社会保障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方向,及时发现和分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不断破解难题和瓶颈的制约,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紧跟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时追踪由此产生的就业人员流动所带来社会保障的需求,做好新增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以及关停并转企业员工社会保险业务。二是积极把握创业企业和新业态企业带来的社会保障新需求,特别是审慎研究对于创新创业失败引起的失业问题,及早开展这类情况失业保险的有关政策和对策研究,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社会保障的支撑。三是及早研究分析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带来的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做好相关政策的研判和衔接工作。四是主动适应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保险的需求,做好政策和服务的衔接,进一步发挥生育保险的保障作用。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支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社会保障措施,满足养老事业对社会保障产生的新需求。六是适应社会办医、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民办医疗机构的发展,取消定点医药机构行政审批,实行协议管理。

   2.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巩固和扩大在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覆盖面上取得的成果,积极迎接户籍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全面覆盖工作。一是实施各种保险参保人数增长的扩面计划,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继续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二是完善法定人员的参保登记工作流程和机制,确保新增法定人员参保登记工作质量,重点做好城乡居民、异地务工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和中职技校学生、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参保工作。三是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四是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连续参保。五是继续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各类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问题、体制转轨的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补交社保等问题,通过查缺补漏、破解难点、疏通障碍,避免遗漏。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贯彻落实省有关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有关政策,积极研究具有佛山特点的城乡一体化措施,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起实现和保证均等化、全覆盖、共享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探索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城乡间顺畅转移接续。二是推进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改革,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项制度,统一参保、缴费、待遇和管理,建立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涵盖住院、门诊特定病种、普通门诊和大病保险的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险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适应分级诊疗改革的需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进个人账户管理普通门诊基层定点首诊,实行按人头付费结算方式三是落实好国家和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各项部署和任务,贯彻好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相关政策。完善养老金与物价指数适度挂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城乡退休人员待遇。是认真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探索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是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健全失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成所有工伤协议医院的上线工作,完善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政策,推进按照行业制定工伤保险政策的工作,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适当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是积极探索补充保险的方式,鼓励探索和实施年金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4.改善经办服务体系,更好地提高保障效率

   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要求,提高便利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建立完善的经办服务体系,提高经办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一是不断健全经办管理体制,整合经办资源,加强经办人员的素质培养,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加强经办机构服务数据化和信息化设施建设,规范服务流程,提升管理手段。二是强化社会保险经办合作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加强经办机构之间、经办机构与相关服务机构之间、跨区域经办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衔接。不断扩大医保协议医院,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加快实现异地就医结算,继续扩大和完善广佛之间就医结算和社保卡刷卡就医的经办服务。三是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功能,及时高效推送新增医保医院名单、医保异地结算机构名单等,为群众提供经办服务指引。做好官方微信公众订阅号“佛山人社”上线后衔接和服务保障工作,更便捷地为市民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人社领域最新资讯和便民服务。四是进一步扩大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五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提高经办管理效率。

   5.加大统筹衔接力度,更有效提升保障水平

   以推进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为核心,不断加大统筹衔接力度,逐渐扩大统筹面、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统筹效能,建立完备的统筹体系。一是积极适应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建设需要,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要求,全面实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地市级统筹,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二是认真开展社会保险各级统筹规划工作,在政策衔接、制度和机制改革、经办流程衔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力解决城镇各类群体之间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和政策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统筹衔接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改进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办法,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办法,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统一经办管理。

   6.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就业、技能、社保精准扶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就业扶贫落实省专项就业扶贫行动计划,以举办专场招聘会、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企业对接帮扶、创业带动就业、对口劳务帮扶等活动为抓手,建立精准就业创业扶贫长效机制,促进有就业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创业。大力宣传并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服务和指导,帮扶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贫困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自主创业。推进技能扶贫推进精细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根据贫困家庭建档立卡情况,结合贫困家庭劳力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和需求,引导贫困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费补贴。支持贫困劳动力相对集中的区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基地开发地方特色职业(工种),帮助贫困人员转岗就业、脱贫致富。落实省技工院校“百千万”精准技能扶贫工程,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入读技校,力争到2018年底,有入读技工院校意愿的适龄贫困人员100%免费接受技工教育。推进社会保险扶贫强化政府对贫困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托底责任,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缴费的政府资助兜底帮扶机制,减轻贫困人员缴费负担。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防止贫困人员因病更贫。强化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配套衔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竞争实力

   1.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高地

   在夯实更加宏大人才队伍的基础上,着力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构筑起基础厚、发展动力强的人才高地,使人才强市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一是制定和落实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人才建设的各项工程。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佛山创新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布局,制定和实施人才支持措施。二是实施“ 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立足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和园区,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珠江人才计划”和“广东特支计划”等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推进“人才特区” 模式的建设,设置特聘专家和专才岗位,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先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等。三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家成长计划”,引导本土企业家进行技术变革、管理变革和二次创业。四是探索“佛山企业博士发展计划”,进一步充实企业高层次人才,解决企业博士相对缺乏的问题,培养企业后备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五是制定和实施“佛山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计划”,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和建设更加紧密型的优秀团队。六是主动适应健康佛山的发展需要,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和引进。七是实施“ 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引进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深化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试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加大技能竞赛和表彰激励力度。八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工匠队伍。

   2.突出创新人才引育,助推创新驱动战略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不断激发、激活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的创造力,加快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为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一是继续加大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力度,激励各类人才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扶持基于新型业态、互联网的创新活动,实现各行各业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打破各种障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支持技术、工艺、专利成果孵化式创新空间发展政策,发挥好发展众创空间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功能,引导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和集聚。三是探索和制定创新型人才遴选和培育标准,鼓励各行各业制定创新项目需求清单,开展征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技术、工艺、诀窍、专利等推介清单,举办创新活动和项目推介会、创新活动大赛,活跃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四是加强创新型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在工商和税务、投融资、人才评价和培养、社会保险、生活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协同服务,为创新活动提供方便、减少负担。五是加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力度,增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集聚水平,创建省级和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六是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依托企业、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设。创新和优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大力开展技能竞赛选拔,建立以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树立佛山工匠、大国工匠形象,不断营造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3.注重人才流动开发,优化人才结构效能

   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清除人才流动障碍,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提高人才的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发挥好人才整体效能。一是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二是加大政府和泛珠三角各地城市政府的人才合作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与市内外机构的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合作,完善与港澳台三地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发挥好中科院、新加坡南洋研究院、中德工业服务区、国内外知名大学在佛山的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人才开发等方面的作用,以合作推动人才流动和开发。三是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本地区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各级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和人才流动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人才招聘网络市场,整合和优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终端服务资源。五是继续加大人才招聘工作力度,创新招聘方式,加大招聘工作的投入力度,举办丰富灵活多样招聘活动,实现零距离、天天有、全方位的人才招聘活动格局。六是强化人才柔性引进和开发工作,鼓励和支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智库建设以及开展柔性开发和利用。七是探索并制定人才兼职的管理规定,鼓励和支持人才兼职开展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同时用优惠政策吸引本市以外的人才来我市开展兼职工作。八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鼓励人才向基层和一线流动。

   4.完善人才政策机制,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机制,扩大优惠政策的范围,增强机制的灵活性,发挥好政策机制综合和联动效能。一是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人才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二是继续实施人才投入的积极政策,加大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重点人才、创新人才的引育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落实好领军人才、重大贡献人才的遴选和奖励计划。三是全力打造无门槛的引才政策品牌,制定出台重点产业人才引育扶持办法,完善创新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落实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搭建科技成果处置转化平台, 为创新人才提供干事创业舞台。支持各区制定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政策。四是建立和完善人才限制的减法清单制度,重点做好取消人才准入、人才流动、人才职称评定、人才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限制等工作。五是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承担重大项目、职称评审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六是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探索建立人才的人力资本股权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开展的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探索活动给予税收返还或补助。七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逐步探索和建立企业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和机制,使人才评价工作更符合企业实际,更贴近专业技术岗位需要。

   5.加大人才载体建设,提高人才聚集水平

   准确把握人才集聚所具有的本质特性,进一步加大人才载体建设,形成良好的聚集人才体制机制。一是积极跟踪国家和广东省“十三五”有关重要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事业单位组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工程科技中心或分中心或实验室,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区。二是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德国高级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室、名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建设,在数量、层次、类型和水平上实现新的发展。三是支持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的联合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制造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或研究院所。四是创新人才工作服务发展政策,加大打造各类人才建设示范区的力度,使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区、引进海外人才的示范区、创新驱动示范区、人才服务示范区等更具特色和聚集力,吸纳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五是加快人才发展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大数据,提升人才建设决策和服务水平。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发展持续动力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合理有序分配格局

   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完善分配机制,实现合理有序分配格局,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一是有机协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增强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坚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工资收入的监督。三是完善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国企薪酬管理、劳动标准等制度建设,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四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规范福利性收入分配,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探索公务员分类改革后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体现分类管理、职务职级双通道的分配格局。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各要素的收入分配制度,改进企业年薪制,探索事业单位年薪制、项目薪金制等。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办法,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允许和鼓励品牌、创意等参与收入分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分配计划。

   2.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

   依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继续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加强公务员培养,全面提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促进管理和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一是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根据我市行政机关的具体情况做好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类公务员的定编、定额、定岗工作,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二是改革和健全按公务员不同类别开展招录、晋级晋职、工资待遇、培训考核、类别间交流和转换等制度机制,从而建立和完善新的公务员管理体系,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精细化。三是改革公务员交流轮岗制度,着力推进向基层公务、企事业一线、重点扶贫、基础专项工作等岗位交流轮岗。四是坚持和完善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录用公务员的制度,继续推进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人才到各级党政机关工作,完善各级党政机关面向下级机关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的机制。五是完善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门知识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和实施公务员终生培训计划,建立公务员内培师和外培师制度,每年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国内外进修深造。六是优化公务员考试职位分类和专业设置,完善公务员招录“四级联考”组织方式,健全公务员遴选、交流工作机制,推进人事考试基地、标准化考场和分类考试题库建设,提高考录信息化管理水平。

   3.扩大事业单位改革成果,增强创新发展优势

   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完善事业单位综合改革措施,构建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规章体系,为事业单位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推动高校和其他事业法人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把握大学章程有关人事管理制度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衔接及其应用,鼓励和支持高校和其他事业法人机构按各自的章程开展人事管理。二是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重点开展好首个岗位聘期结束后的考核工作和后续的第二、第三聘期的方案设计工作,真正通过第二、第三聘期的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转变。三是完善事业单位用人的合同管理机制,加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树立起聘用合同法律权威,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四是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后续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类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聘用合同、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面继续探索完善不同管理办法。五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改革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管理办法,探索政府对事业单位整体效能考核机制,提高单位绩效水平。六是加强人事考试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事业单位招考和录用管理工作。

   4.探索职称聘用制度改革,打造人才辈出格局

   科学建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良性互动机制,改革职称评审工作,探索和完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分开的新型关系,发挥好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各自的激励功能。一是认真落实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精神和规定,加快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步伐,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在评价标准上更加突出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的要求。二是不断加强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规范管理,对广东省下放评审权的职称系列,要建立完备合理的申报组织系统、评审专家库和评审程序,实现职称评审工作的规范化。三是探索初级职称和部分中级职称的社会评价评审制度,建立以社会同行专家评审的评价机制,将政府主导的评价评审转变为社会主导的评价评审。四是改革职称评审内容不突出的问题,强化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实绩的评审和评价,减少各种非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实绩环节的限制。五是改革完善评聘分开的聘任制度,改变职称为单一准入条件的聘用导向方式,建立多元准入条件的聘用制度,特别是强化以重大业绩成果为导向的聘用制度。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积极突破职称聘任格局,大胆探索以业绩成果为重点的岗位聘用制度。六是开展工程技术系列的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职称评审的新路子。

   5.完善军官转业安置制度,促进军地融合发展

   积极贯彻党的军民政策,加强军地融合发展。完善退役军官安置保障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安置机制,确保完成军转安置任务。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军转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规范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政策措施,确保企业军转干部总体稳定。

   (五)加强发展基础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强化行政依法治理,奠定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法治人社的基本理念,重点在于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法治化,依法规范和调整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的法律关系,不断提高劳动监察执法效能,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一是加强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加强与住建、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完善工资支付办法,重点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工人工资分账管理,探索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和应急周转金制度。二是建立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违法和违约的负面清单制度,联合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建立用人单位诚信体系,改进和完善联合执法体系。三是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先进示范性的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四是探索和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做好裁审对接司法确认工作,及时高效化解劳动争议。着力推动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构建市、区、镇(街)、社区(村委、工业园区)多级联调网络,形成全市范围的“大调解”格局。五是深化“网络化”、“网格化”建设,强化网格化后的主体监督责任和协调处置责任,利用大数据信息扩大预警的信息源,提高监督水平。探索劳动保障监察具体执法方式的创新,规范执法行为,实现日常监察执法与专项治理协调,提高执法水平。六是按照部署要求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依法设置审批权、科学规划审批权、精简下方审批权的进行政审批制度运行模式。七是加大法治化宣传力度,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宣传月活动,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专家讲法、法官和律师讲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环境。

   2.夯实基金监管基础,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坚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和要求,不断增强防范社会保险基金风险意识,严格基金的监督管理,在保证基金安全运行的同时,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一是坚持精算平衡,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责任。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增强预决算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强社保基金筹资能力建设二是探索和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关系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三是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升社会保险基金防范风险和监管技术能力,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四是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新方式,建立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机制,开展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和专项检查治理,建立反欺诈协作机制。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公共服务质量

   坚持公共服务的功能化、便利化和均等化为重点,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不断扩大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尤其是要及时适应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二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实现整体功能升级,从而实现办事效率提升,镇街的公共服务设施要不断完善功能。三是加大各种服务功能区建设力度,保证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社保基金结算中心等的投入,增强这些区的服务功能。四是以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功能为重点,整合资源,建立“一门式”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网上一门式”服务平台。五是不断扩展和创新服务渠道和服务手段,探索重要客户服务专员制、服务窗口轮值总主办岗位制、人社业务小秘书服务制等新的方式方法,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需求。六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开展公共服务质量大检查活动,创新公共服务质量大检查方式,探索360度评价检查方式、服务对象体验式检查方式等,促进公共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态度、增强办事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七是积极推进顺德区创建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工作,努力创造出示范效果和先进经验。

   4.提升技术体系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以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为核心,加强“互联网+”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发和利用,以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引领全系统的技术体系水平提升,不断提升技术体系功能,扩大体系覆盖范围,增强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一是加强信息技术体系和服务业务体系的有机融合,双向加强各自体系的功能建设,同时强化信息技术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和软件实现新功能,服务业务体系则不断开发和适应工作的新需求,从而引导信息技术体系开发和利用。二是继续优化信息系统数据格局,规范对接省数据信息系统,全面规划市、区、街道(镇)三级数据中心建设,将城乡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对象的基础信息,以及就业、社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人事管理、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领域业务信息统一纳入数据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开展大数据体系建设,优化数据管理和开发功能。三是进一步加大信息网络覆盖和联通的工作力度,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加强与有关行政职能机构、服务业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信息网络联通。四是继续做好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建设,适应服务对象对信息的多元需求。全面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形成“网上受理—协同办理—网上查询”的服务模式。加强社保一卡通等自主服务终端体系建设,方便市民。加强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拓展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业务范围。加强“佛山人社”微信平台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推送,不断增强微信平台服务办事功能,更便捷地为市民提供最新资讯和便民服务。

   五、发展的组织和保障

   共享发展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必须坚持的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统领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核心理念。坚持和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提升科学决策和统筹发展的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加强执行力和创新力的建设,优化工作系统的整体功能,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高效率的执行、高质量的服务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高水平的保障。

   (一)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员队伍建设

   以深入推动“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人社组织建设为目标,坚持以提升素质、强化激励为原则,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主动适应人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形势,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不断充实各级人社部门技术队伍,为构建智能人社、大数据人社、“互联网+人社”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保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法纪教育、作风教育、廉洁教育,把“三严三实”精神和要求持久地深入到队伍的思想中,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加强以扩大和深化与本系统外机构合作为重点方向,拓宽干部进修和培训渠道。认真总结采用挂职交流培养、访学交流培养等方式所形成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干部培训培养方法和形式。强化结合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完成重大任务和事项的干部培养导向,探索项目(组)式培养、导师(组)式培养等方式。推行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公开化,探索优质服务的视频推送制度、办事窗口的服务总轮值岗制度,加大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公务员法》,积极探索公务员管理改革途径,实现依法管理和诚信管理。积极完善干部竞争上岗和任期聘用制度改革。以改革和创新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为核心和重点,构建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激励和奖惩体系。其中建立罚懒罚劣机制,既是改革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要切实大胆进行探索和尝试,力求有所突破,从而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的水平。

  (二)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法治行政的原则,推进制度体系建设。随着“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将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上形成重大进展,法治的保障功能将不断强化。必须紧密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法治进程,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人社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实施“七五”人社普法规划。及时制定、修订有关的规章制度体系,清理制度规定,保证各种政策和制度实现法治化运行。认真总结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法律宣传和普及工作,改进法律宣传和普及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法治宣传周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十三五”时期也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开拓创新的机遇期,必须围绕创新创业、发展方式转变、共享发展等重要领域,积极开展制度改革、机制创新工作,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建设上,除了完善规章和机制外,要着重增强制度体系统筹协调功能,强化制度体系效能的检查,提升依法、执法的能力建设。

   (三)加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力度

   坚持投入增长、资源整合的原则,切实通过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效率,保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顺利开展。建立健全财政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积极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提升全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立人才建设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以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机制为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风险防控的经费增长和调节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存量资产利用的运筹,加强市系统和五区系统的共享机制建设。加大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的经费投入,形成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匹配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重点项目实施计划,落实实施和监督责任制,加大对就业专项资金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企业和社会机构投入社会保障事业的优惠和激励政策,扩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财经方面的保障能力。

   (四)加大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和提升力度

   坚持优化环境、包容发展的原则,通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包容发展生态。通过扩大联合,深化合作,提升和扩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生态圈。在本地区内,以借船出海方式,通过各种商品交易会、技术洽谈会、高峰论坛等加大佛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和政策的宣传,优化舆论环境。通过大策划,建立佛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宣传平台和品牌,持续推送以扩大影响。在本地区外,通过推进合作的纵深发展,优化外部发展环境,特别是要通过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泛珠三角、粤港澳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等形成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机构,加强合作交流,树立佛山形象,扩大佛山影响。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网络环境建设和管理,加快佛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统一的大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服务的便利化和资源共享化。

                                                                                                    二○一六年十一月

www.57365政务网站 版权所有 2004-2020 粤ICP备10004488号 网标识码:4406000020
维护单位:www.57365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济西路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