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又称“吴大帝”?直到宋朝才解释清楚,可没人敢用了

365bet亚洲官方 2025-09-17 11:31:58 作者: admin 阅读: 6773
孙权为什么又称“吴大帝”?直到宋朝才解释清楚,可没人敢用了

在我国古代,谥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相传,它是由著名的周公所创立,其作用是对君王、名臣的功过进行评定,在他们死后给予其含义不同的各种称谓。举例来说,三国时期的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是表示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那么,为什么说同为三国时期人物的孙权,其谥号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

东汉末年,孙坚、孙策成为一时豪杰。孙坚讨伐董卓,因作战勇猛而为世人敬重;孙策继承父亲的勇烈,开创江东基业,南征北战留下孙郎的英名。而孙策的弟弟,江东的第三代传人孙权则没有父兄那么刚烈,孙策临死前曾嘱咐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和父兄的喜好征战不同,孙权的才能更多的体现在治理国家、任用贤能上,于是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江东的对外策略也就渐趋保守。在位期间,孙权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安抚东吴土地的少数民族上,对外行动上,几乎只有袭杀关羽,夺得部分荆州地区算得上进取行为。

到了执政的中晚期,孙权逐渐将心思从朝政转移到家庭纠纷,也就是处理继承人问题上。而晚年的孙权也免不了历史上许多君王的通病,那就是逐渐多疑昏聩、喜怒无常,颁布命令也全靠自己的喜好。这样一来,皇子们各自结党争宠,而朝政也因此而停滞和混乱。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代汉称帝,建立魏国,一年后,刘备也在南方称帝,并保持国号为“汉”,以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面对曹魏和蜀汉的纷纷称帝,孙权却始终保持着耐心,并以“吴王”的身份在二者间逡巡。

展开全文

直到黄龙元年(229),孙权才终于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了吴国。继位后的孙权行事更加谨慎,凡事以保证江东安全为要旨。这一段时间里,东吴最重大的事情大概就是诸子夺权,孙权在候选人中不断犹豫了。神凤元年(252),孙权因外出受凉感染的疾病而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为先帝确定庙号时,东吴臣子们根据“创基立业曰‘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正式建立王朝,立下功业的孙权庙号为“太祖”,而为皇帝确定谥号时,他们则没有按常理出牌。

古代对于谥号的授予是有一套规范的,例如“经纬天地曰文”、“刚彊直理曰武”等等,但到了为孙权取谥号时,臣子们则没有按照这一标准,根据《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别人的谥号是“文”、“武”等,孙权的谥号居然是“大皇帝”,实在令人惊讶。​

直到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才在其著作《谥法》中记述道:“则天法尧曰大”。在孙权死后,大臣们可能只是为了奉承这位皇帝才采用这一谥号,而即使后来有了苏洵的解释,后代的君主们也都没能得到这么一个高档次的谥号,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