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常出现的“员外”,是什么职务,它是怎么来的

365bet亚洲官方 2025-07-30 20:17:19 作者: admin 阅读: 2907
明清小说中常出现的“员外”,是什么职务,它是怎么来的

这些拥有“员外”头衔的官职,虽然在实权方面并不多,但由于接近皇帝的机会更多,于是求职者们还是争相涌来。

而能够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通常都需要一定的背景,要么是皇室的子弟,要么是世家大族。

随后,“员外”头衔逐渐扩大了范围。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职位。

到了隋朝,尚书省设立了二十四司,每个司都设有一名员外郎,成为各司的副官,员外郎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从隋朝开始,六部各司中也都设有一个官职叫做“员外郎”。

除了六部各司之外,清朝的理藩院、太仆寺和内务院也都设有“员外郎”这个官职。这些“员外郎”是朝廷正式编制内的官员。

“员外”的本意是指朝廷编制之外的人员。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录取的人数非常有限。除了科举,唐朝还允许通过推举来担任官职,但是在朝廷正式编制内的官员淘汰速度非常缓慢。

这就导致了一些想要当官但暂时没有机会的人成为了候补官员,与“正式编制内的官员”相对应,被称为“员外官”。唐朝时期的“员外官”问题非常突出。

唐肃宗曾经亲自发布了一道敕令,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员外官数量众多,既不承担实质工作,又空有名义。一旦被派往乡村,就推脱职责。考虑到他们的流离失所的情况,我们可以体谅一下。应该将被任命为员外郎官的人员调到州县任职,并在考核秩满后,根据他们原有的资历减少一两个选取,然后留任。对于因罪累累者,不受此限制。对于那些在员外官中具备才识和能力,曾经在州县任职并表现出色的人,也要根据情况予以保留。每个上州不得超过五人,中州不得超过四人,下州不得超过三人。上级县以上地区不得超过一个人。”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这个“员外官”问题如此引人注目呢?

事实上,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唐朝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相当和谐,为了拉拢人心,朝廷封官的时候,经常会优待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封官就被称为“员外官”。此外,被贬职的官员也会被称为“员外官”。

据《资治通鉴》记载:“神功元年(697年),李峤掌管天官选事,开始设立了几千个员外官。”“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大规模设立员外官,不仅京城,各州也都有两千多人。”

《唐要》中也有记载:“员外官和检校试官,是神龙年间才开始有的。”也就是说,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员外官”问题就开始显得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录取的人才越来越多,这也导致“员外官”的数量越来越多。朝廷为了填补国库,允许官职可以通过捐赠来买卖。而民间有钱人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乐于花钱购买官职。

在雍正时期,有一位名臣李卫,光凭家里富裕,便花钱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出人意料的是,尽管他的文化水平较低,却擅长做人,于是官运亨通,最终爬上了高位。然而,像李卫这样通过买官而官运亨通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然而,明智的统治者们也非常清楚,如果买官的人越来越多,政治风气必然败坏。所以,有钱人所购买的官职大多是“员外官”。说白了,这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尽管如此,有钱人们也乐此不疲地去买。

清代学者翟灏在他的著作《通俗编·仕进》中解释道:“所谓员外,就是指在正式官员之外。通常是通过权谋和纳贿等手段得来的,与如今的部曹不同,因此那些有财势的人也都乐意借用这个称号。”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员外”并非“员外郎”的简称。历史上并没有这种说法,咱们再来看看具体原因。

其实,我个人以为,“员外郎”是朝廷正式官员,属于编制之内。明清时期,六部各司都设有“员外郎”一职,他们是各司的副官。而清朝的员外郎,官衔还相当高哦,居然是五品官员。

然而,“员外”却不是朝廷的官职,它是在朝廷编制之外的。说白了,就是没有政治功能。它更像是一种“员外官”,嗯,可以称之为“素人官”。你知道吗,后来买官的风气越来越盛行,民间的富人们也开始普遍购买官职。所以在京剧和小说中,“员外”就成了有钱人的代名词。

据明末的《龙阳逸史》所载:“嘿,故事发生在庐陵地方,有个名叫钱坤的员外。等等,这个员外可不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刑部中的员外哦。他只是因为有了些钞票,于是人们开始赞美他的美名。”

嗯,这就是相关资料中的描述了。

观察明清时期的小说和电视剧,你会发现"员外"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这说明明清时期的百姓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员外",所以才被众多文艺创作者融入作品之中。

在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相对于其他朝代,民间的有钱人也大幅增加。这些商人一旦拥有了财富,就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于是便纷纷花钱买官。

随着买官人数的增加,民间的"员外"也相应增多。但是,一样东西一旦失去了稀缺性,它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这也就是明清时期"员外"数量不断增加,但政治属性却逐渐弱化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