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漳州窑蓝地白花花卉纹瓷盘(资料图片)
年代:明(1368~1644)
尺寸:高9.3cm,口径39.4cm,底径20.0cm
圆唇,敞口,折沿,深弧腹,内直外斜式矮圈足。胎厚重呈灰白色,施蓝釉,足内底未满釉,足、底粘砂。口沿上用白釉绘点状花纹,腹部用白釉绘相间的点状花纹和条叶状花纹,盘底绘有三朵类似于蒲公英的图案。
明漳州窑青花开光凤凰牡丹花卉纹瓷盘(资料图片)
年代:明(1368~1644)
尺寸:通高11.0cm,口径47.5cm,底径22.0cm
圆唇,敞口,弧收腹,内直外斜式矮圈足。胎厚重呈灰白色,施白釉,足内底未满釉,足、底粘砂。青花发色幽青,内腹部绘锦地六开光花卉纹饰,器心青花双弦纹内绘锦鸡牡丹图案,外腹口沿和近底部各绘有一道青花弦纹,中间绘有绶带纹。
明漳州窑青花开光松鹿梅雀花卉纹菱口瓷盘(资料图片)
年代:明(1368~1644)
尺寸:通高8.5cm,口径40.0cm,底径18.9cm
圆唇,菱花口,宽沿外折,浅弧腹,内直外斜式矮圈足。胎厚重呈灰白色,施白釉,足内底满釉,足、底粘砂。青花发色湛蓝,内口沿下双线勾勒菱花口,口沿上绘波浪地八开光花卉,腹部折枝花与喜鹊登梅图案相间,盘底绘双鹿、松树图案,盘外口沿下单线勾勒菱花口,中间绘有绶带、杂宝图案。
明漳州窑五彩龙纹罗盘航海图瓷盘(资料图片)
年代:明(1368~1644)
尺寸:通高7.6cm,口径34.2cm,底径16.0cm
敞口,口沿微折,圆唇,浅弧腹,内直外斜式矮圈足。灰白胎,施白釉,足、底粘砂。口沿上红彩双圈纹内用黑、蓝彩绘山水楼阁图案,腹部绘星宿、岛屿、海涛、帆船、飞鱼麒麟等图案,盘底画24向位罗盘,中央是简体阴阳太极二重圈,圈内写有“天下一”字样。
清乾隆白釉刻牡丹纹瓷花觚(资料图片)
年代:清(1736-1795)
尺寸:通高35.5cm,口径18.6cm,腹围39.5cm,足径13.5cm
喇叭口,尖圆唇,长腹直筒,中部鼓圆,腹底外撇出棱,矮圈足,呈两层台状。腹鼓圆部刻划牡丹花纹,上下各饰两道弦纹,足底内心印阳文“大清乾隆年制”。浅灰胎,外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
明漳州窑五彩开光折枝花卉纹瓷军持(资料图片)
年代:明(1368~1644)
尺寸:通高18.1cm,口径2.3cm,底径6.3cm
圆唇,敛口,长束颈,溜肩,圆鼓腹渐收,圈足。灰白胎,施白釉,足跟露胎。肩部一侧加装漏斗形流,口沿红彩弦纹下绘莲瓣纹,颈部用红、绿、黑三彩绘蕉叶纹,肩部红彩双弦纹下绘串带纹,腹部红彩双弦纹内用红、绿彩绘锦地四开光花卉纹,近底部用红彩绘波浪纹,流上用红、绿彩绘花卉纹。
清漳州窑米色白釉双环耳瓷三足炉(资料图片)
年代:清(1616~1911)
尺寸:高16.8cm,口径13.8cm,腹径18.4cm
敛口,圆唇,圆腹,三柱形足。肩部对称贴塑象鼻衔环耳。浅黄胎,胎体厚重,胎质致密,修胎规整,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三足眼露胎,呈浅褐色。
非遗之巧
1
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是一种套色的木版年画,是过去供人们过年过节时布置居室和环境,祈求吉祥如意之用,主要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年画以门画居多。
2
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傀儡戏剧种之一,俗称“掌中戏”“景戏”“指花戏”,源于晋,兴于唐,其表演堪称“掌中一绝”。既有戏曲程式化特征,又有很强的模拟性,兼具独特的拟人化和技巧性,是许多迎神庙会场合里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3
歌仔戏
歌仔戏,闽南地区称为芗剧。起源于漳州,成形于台湾宜兰,是全国360多个剧种中唯一由大陆和台湾的艺人共同创造的剧种。它以闽南歌仔(锦歌)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
4
高山族拉手舞
高山族拉手舞是高山族在节日和婚礼上跳的自娱性舞蹈,跳舞时参加者围成一圈或数圈,在一位歌手的带领下,相附相随进行歌唱,歌词多为赞扬祖先与英雄业绩、赞美家乡和丰收年景等。
5
保生大帝信俗
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宫供奉的“大道公”吴夲生前曾任宋代御医,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而被尊为“神医”。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保生大帝,与其信仰相关的祭祀习俗也逐渐形成,成为闽台两地影响很大的民俗活动。
6
片仔癀制作技艺
漳州片仔癀是蜚声中外的名贵中成药,用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名贵中药精制而成,并以其独特的消炎、解毒、镇痛等显著疗效及保护健康的功能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其处方、工艺均属国家绝密级秘密,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
7
浦南古傩
浦南古傩又称傩舞,乡音中被称为“弄大尪”或“大头尪仔”,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芗城区浦南镇,是一项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传统民俗舞蹈,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8
潮剧
潮剧也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等,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是用潮汕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集诗、歌、舞、戏于一体,表演美妙传神,音艺俱佳,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9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流传于漳州南靖、华安和龙岩等地的传统手工技艺,巧妙地采用了山区的地势和当地的生土、木材、山石等建筑材料,建成的土楼异常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杰作。
10
三平祖师信俗
三平祖师信俗是平和县地方传统民俗,源于“三平祖师公”——唐代高僧义中禅师,他十四岁出家,创建三平寺,圆寂后演化为佛教俗神。明清时期三平祖师信仰也传到台湾,并辐射至东南亚等地,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信众。
11
东山歌册
东山歌册《谷文昌树家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驻场演出
东山歌册是明洪武年间从广东的“潮州歌册”传入福建东山,经历代艺人的传唱,融入了南曲、昆腔等外来音乐的元素,形成具有东山方言特色,乡土气息浓厚的说唱曲艺。它历史上流传到台湾,在东南亚各国东山籍人族群中也不乏知音。
12
八宝印泥制作技艺
漳州八宝印泥(资料图片)
漳州八宝印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它由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的,具有鲜艳饱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色泽长新、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八大优点,是中国书画家酷爱的文房用品。
13
漳浦剪纸
漳浦剪纸早在唐宋时期就非常活跃,最初只是作为刺绣的底样。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受北方贴“窗花”等文化的影响,漳浦剪纸开始应用于各种结婚、祭拜活动,它的内容丰富,有花鸟、瓜果、鱼虫、飞禽走兽,以及象征吉祥的礼花和戏剧故事人物等等。
14
锦歌
锦歌是福建闽南语系中以漳州话声调演唱的一种古老的说唱曲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中,锦歌又有俚歌、弦歌、乡音、锦曲、歌、杂凑歌、杂锦歌、歌仔的称谓。它主要分布在九龙江下游平原的芗江、锦江支流,与南音做伴形成闽南的两大说唱曲艺之一。
15
木偶头雕刻
漳州木偶头雕刻始于唐代,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造型吸取京剧及汉剧面谱的某些特点,造型更具夸张,色彩也更为鲜明单纯,雕琢和塑造出一个表情丰富、性格鲜明的木偶戏人物形象。
16
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
蔡家鼓(资料图片)
蔡福美鼓铺创业于清代乾隆年间,技艺相传十三代。蔡家鼓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音色醇厚,早在清代中叶就畅销闽、粤、台以及东南亚地区。福建各寺庙使用的鼓,八成以上都是这里制作的。
国宝之奇
东山关帝庙举行祭拜活动(资料图片)
台商投资区林氏义庄(资料图片)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烟雾缭绕 (张志坚 摄)
芗城区修文西路2号的漳州文庙大成殿 (闽南日报记者 黄子君 摄)
芗城区香港路的漳州石牌坊 (闽南日报记者 游斐渊 摄)
漳浦县湖西畲族乡赵家堡 (资料图片)
END
来源: 花样漳州文旅之声
投稿邮箱:253623164@qq.com
新浪微博:花样漳州文旅之声
漳图悦读|第29期·德里克·沃尔科特:白鹭
漳图悦读|第20期·博尔赫斯: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漳图悦读|第16期·康城:突围是过程,是终点 ――致朝晖诗集《语言的碎片》
漳图悦读|第9期·余怒诗集《蜗牛》
漳图悦读|第6期·威格:当冰儿在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青弦》
漳州市图书馆林枢楼
在建中的漳州市图书馆新馆
责编:郑炳文
审核:许丽君
监制:蔡宇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