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中国的神仙越来越少?
神仙从何而来?
屈原、李白和王勃,他们也被封为神
一、成仙的门槛为何日益提高?
《封神榜》记载,天庭曾一次性招募三百多名神仙,然而为何此后上天庭者寥寥无几?
周武王推翻殷商后,三百多名阵亡将士被封为神。不仅正神,一些家丁也随之升天。例如,李靖便带着妻子与三子升天,后又添得一女。
然而,自周朝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仅有少数凡人通过修行成仙,许多有道之士未能封神。特别是自宋朝以后,凡人成仙者更是凤毛麟角。这是为何?
原因在于天庭提高了成仙的门槛,上天之路愈发稀缺。
为何要提高门槛?显然是为了控制神仙的数量。
而控制数量的原因何在?当然与经济相关。
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被降服后,玉皇大帝设宴款待四方神明及西天佛祖,这一切都需资金。这些资金从何而来?神仙不耕种不经商,仅靠凡间香火维生。香火类似服务费,如帮助人间解决人口结构、气候问题或消灾赐福等,凡间则需支付相应费用。但凡间的支付有限,而神仙长生不老,数量只增不减。除了天界对生育的控制外,还必须控制升天的机会。类似“与仙女私通即可升天”的事务必严防。
然而,天界还是为凡人留下了一线希望,如某些品格与能力出众者,可能被封为城隍或土地。
但基层官员清楚,城隍或土地神无望升天,因为他们并非天庭正式编制。上天的机会,仅是在基层艰辛奋斗。
甲骨文“神”
二、此外,中国的神系并不固定,常有变动。
自然神的人格化是常见变化之一,如天神常被视为父亲形象。
最高女神常是慈悲、宽恕救赎的母亲形象。
一些特别贡献显著的历史人物,由于人们希望他们的功绩长存,这些聪明正直之士有时会被神化。
关公一生义气深重,因而成为广泛纪念的对象;其勇武出众,也成为弱势百姓的庇护神。关帝还兼具财神地位,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留关公时,供奉极其丰厚。
观音菩萨以其救苦救难的母亲形象,被塑造成慈悲救赎的女神。
妈祖则因梦中救助遭遇海难的船员,成为渔民和船员的保护神。
“城隍”和“土地神”分别是县城和地方社区的保护者。某些在地方有功、深得民心的官员,去世后可能被委以城隍之职。在社区中,表现出杰出贡献的长者,逝后往往被视为土地神。
道教中,有些神是传统公认的神明,而有些则是地方历史人物,由民众纪念并纳入道教体系供奉。
地方庙会中,除了关帝、城隍等常见神明外,还可能包括太子爷、齐天大圣、吕洞宾等,这些神明源于民间传说和故事。其他如虎、猴、大树等,则是对长寿或神奇生物的崇拜;还有无后嗣的逝者,供奉他们以防其成为厉鬼;“王爷”如温府、池府、三十六王爷等,通常是死于非命的冤魂。这些情况表明,神的种类及其多样。
草书“神”
包括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在内,他们在一些地方被视为宫殿中的尊王陪神,这是因为他们的死因都与水相关。
还有奉祀十二婆者,她是产妇的保护神。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很容易理解,因为生孩子常被比喻为走一趟鬼门关。
文昌帝君的供奉,则满足了读书人的需要。华佗厅,则应对健康需求。
地方供奉的神明往往混合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所有神明并列无先后,这是为了避免无意中忽略任何一方力量而得罪之。供奉需考虑到各方神力。
人们先许愿,再还愿,若未得到回应,有时会转而求助于其他神明。有的人甚至会将小神像带回家,以达成特定目的。因此,民众的信仰是极其实际的。